2020年的新冠疫情,2021年的芯片缺芯少料,都沒能阻擋住物聯網的高速發展趨勢。物聯網發展十多年,已到了不聯網就跟不上時代步伐的格局。在萬物互聯的大潮中,很多企業都想永立潮頭,有些企業則被巨浪掀翻。在認識到現象之后的本質,我們一起來探討蜂窩物聯網技術帶給千行百業的沖擊。
2022年,除了消費者更新換代5G手機之外,5G在物聯網和車聯網領域的突圍道路依舊艱辛。主潮流依舊是負面情緒掩蓋了很多創新的熱情,不成熟也好,貴也罷,如果改變不了現狀,只有接受現實。不在其中的人把他當作茶余飯后的談資,身在其中的人只有祈禱全產業鏈跟得上大家的期盼。2021年5G的To B領域只有小幾百萬的規模,大多數集中在5G CPE和5G路由器,2022年至少會有3-5倍的成長,對于想在工業領域突圍的單品依舊是兇多吉少。
2022年,在RedCap標準凍結之后,也許會改變很多蜂窩芯片、通信模組的發展趨勢。
5G在制定標準的時候,過高估計了個人消費對高帶寬的訴求,壓根就沒有想到高速4G都沒市場。
除了個人通信之外,5G想一網打盡萬物互聯的各種場景,萬萬沒想到的是,低時延的遠程控制場景讓5G跌了太大的跟頭。
折衷之后,RedCap能否讓5G挽回高光時刻,理論上好像是可以。針對工業無線傳感器、視頻監控和可穿戴設備,RedCap能否如愿以償,還要看芯片廠家給不給力,終端廠家給不給力,以及最終用戶是否為之樂意埋單。
2021年,LTE Cat.1讓很多人又愛又恨,好不容易接受了你的低價格,你倒好不是缺貨就是漲價。做之前覺得LTE Cat.1已經這么多年,芯片肯定很成熟,網絡覆蓋肯定也好,殊不知只有踏進去的人才知道其中的酸甜苦辣咸。
2021年,LTE Cat.1的市場規模接近了LTE Cat.4的市場規模,2022年,大概率是LTE Cat.1將超過LTE Cat.4的市場規模。
戲劇性的就是,Red Cap R-17版本的目標是替代LTE Cat.4,Red Cap R-18版本的目標是替代LTE Cat.1。在4G向5G切換的過程中,留給LTE Cat.4和LTE Cat.1的生命周期到底有多長?
2021年,NB-IoT的市場格局還會發生迭代,不管是芯片,還是模組,或者是終端,格局尚未定型,每家都有機會實現位次的重新排排坐。
在低功耗廣域網領域,NB-IoT改變了很多行業和企業的格局,從這幾年的發展過程來看,但凡積極擁抱NB-IoT的企業,都實現了自己行業領域的突圍,有些是守住了地位,有些是實現了彎道超車,有些是企業利潤貢獻的主要來源。
有意思的是,不看好NB-IoT的有兩類人,一類不是決策層,只是過過嘴癮;另一類就是在操盤的過程中淺嘗則止,猶豫不決。
已下海摸魚的不肯失去機會,在岸上徘徊的各路人馬已經挽起了褲腿。
2022年,垂直行業應用領域依舊虎視眈眈,雖然被各種新技術帶的七葷八素,但依舊樂于其中。
因為,聯網是必然趨勢,不聯網意味著終將被時代淘汰。
NB-IoT智能水表,2021年的增長幅度已經超過了NB-IoT智能燃氣表,但總量還沒有超越,兩架馬車的快速發展,也奠定了NB-IoT在垂直行業領域的王者地位。
NB-IoT智能煙感發展的不緊不慢,2021年雖然有增長,但幅度不及預期。反倒是燃氣報警器,成為2022年值得期待的突圍行業,不僅有立法的政策支撐,還有很多值得借鑒的成熟不成熟經驗。
NB-IoT可以用在很多行業,只是很多行業的規模效應和品牌因素不為大家津津樂道,千行百業都在探尋聯網帶來的時代機遇,期盼2022年再冒出幾朵金花出來。
2021年,電動自行車的快速迭代,讓大家看到了兩輪車領域的洗牌機會。新國標、新外殼、鉛換鋰、共享充電樁、共享換電柜、BMS等等,以及車機聯網、人機互動、遠程升級、無鑰匙進入等等,大品牌不聯網將被淘汰,小品牌靠聯網可以差異化,互聯網品牌勇于打破舊勢力,跨界英雄期待復制電動汽車的光輝榮耀。
LTE Cat.1給予了電動自行車新機遇,2021年接近6000萬的增量市場,聯網率不足5%,未來空間可期。
2021年,共享經濟開始回歸理性,因新冠疫情的影響,大家的出行模式在改變,消費模式在改變,社交模式在改變,一切就是那么的平靜和自然,你連吐槽的精力都沒有。
共享電單車在二三線城市風生水起,共享單車在一線城市看天吃飯,共享滑板車在海外增速擴大,共享充電寶猶如飯店的晴雨表,還有很多共享經濟的模式猶如街邊滿地的咖啡館一樣,如果形不成折返效應,偶爾喝一杯的商業模式能否延續公司的商業經營,2022年再觀察一年就大致有數了。
2022年,和位置服務的行業,將形成快速的發展趨勢。聯網是第一訴求,打點是第二效應,結合物聯網云平臺的智能化應用,才能催生很多創新的商業模式。
5G LPHAP、UWB、衛星定位、RTK高精度定位等等,未來的趨勢是室內外高精度定位的無縫切換,以及3D定位帶來的無限想象空間。
產能緊張還要持續多久?晶圓廠說我們都已經排產能到未來好幾年了;芯片廠說我們還無法充分滿足市場的供貨需求;渠道商說我們的貨不多,但同時時刻關注誰在拋貨;終端廠說我們很受傷,上游一直在漲價,客戶一直在壓價。
2021年,很多人說自己不賺錢,但根據上市公司預披露的年報數據來看,都還挺賺錢。
縱然2021年各地零星的疫情防控打亂了我們的節奏,2022年我們依然要面對現實,與時俱進,與現實共舞。